第三期转载自2018年第01期《中国三峡》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从最早的提案到建设成功,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中华儿女治理黄河的丰功伟绩由小浪底这个美丽的名字留存下来,永世流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到上世纪,在养育中华儿女的同时,桀骜不驯地肆意改道、决口,吞噬村庄,淹没庄稼。上古大禹治水,劈开三门,疏通河道,导引河水东流入海。大禹由于治水有功而被载入史册,传说小浪底村也因为“夜失丹阳”获得大禹赐名的殊荣,被誉为舍小家顾大家之典范。
但几千年过去了,黄河依旧是水患频出。历代治水名家一直在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水利专家提出在黄河上修建大坝来为黄河蛟龙戴上锁链,其中三处坝址就是三门峡、大龙门和小浪底。但是频繁的战乱,动荡的局势,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力进行黄河治理,一直拖延到解放后。
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其中治理黄河水沙的一揽子工程项目中包括三门峡水利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其实早在1954年4月,苏联专家就开始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目标就是三门峡和小浪底。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它是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1960年9月,工程基本完工。但是伊洛河、沁河等黄河支流的防洪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
1954年秋天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地质勘探队500余人陆续进驻小浪底,开始对黄河小浪底区域进行长期详细的勘察钻探工作。随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地质队、山地队、物探队、测绘队次第进驻。黄河水利委员会宝山水文站也搬迁至小浪底村,旨在掌握黄河小浪底的第一手水文资料。
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前期准备工作,小浪底水利和枢纽工程终于在 1991年4月9日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确定“八五”期间开工修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小浪底枢纽工程十分关心和重视,许多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视察,听取小浪底工程的汇报,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曾数次到小浪底工程坝址进行现场查看并题词。
1994年9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庄严宣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黄河截流成功,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发电。2007年4月7日,历经30多年的勘测设计、10年的艰苦建设以及8年的初期运行,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的全面竣工验收。
小浪底工程是我国水电史上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4个国家的14个公司和建设单位组成的3个国际联营体中标承建大坝工程、泄洪系统工程和引水发电系统三个土建工程,引入了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
小浪底工程拦河大坝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 154米,坝顶长度为1667米,坝顶宽度15米,坝底最大宽度864米。坝体启、填筑量51.85万立方米、基础混凝土防渗墙厚1.2米、深80米。其填筑量和混凝土防渗墙均为国内之最。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
整整10年过去了,小浪底水利枢纽除了发挥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等作用外,库区已经打造成了风景秀丽、文化厚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更被誉为“北方小千岛湖”。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得以饱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带来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