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兴业 造福人民
——引黄济青工程通水30周年累计引水90亿立方米
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被称为“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引黄济青工程自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以来,已安全运行30年。工程建成通水30周年之际,11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济南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王祖利介绍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30年来的有关情况,工程管理部门即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长军,副主任、党委委员毕树德参加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跨流域引源调蓄,山东水网见效益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外贸、旅游和轻纺工业为主的港口城市,是山东省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却也是严重缺水城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连续干旱,多次发生严重供水危机。青岛缺水问题一直牵动着党中央的心。1979年,邓小平视察山东,在得知居民饮水难时,他心情沉重地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为了不负中央的重托,解决青岛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开源的实践与探索。
1985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方案,把该工程作为关系青岛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作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由山东省政府执行。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正式开工,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蓄水工程三大部分,全长290多公里,1989年11月25日正式建成通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投资56亿元,又开辟了向烟台、威海输水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新辟输水线路310公里,与引黄济青工程连通,输水线路总长600公里,形成了引黄、引江与调引当地水的联合调配工程体系。
30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引水94.09亿立方米,其中调引黄河水58.49亿立方米、长江水24.41亿立方米、当地水(峡山水库等其他水源)11.19亿立方米,累计配水79.2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62.48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6.74亿立方米)。年均引水量超过3.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近2000万,解决沿途缺水地区75万群众的饮用水困难问题,向沿线农业供水16.74亿立方米,补充沿线地下水10.38亿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33.3万亩,增产粮食约7亿多公斤,形成了横贯齐鲁的“绿色走廊”,先后获得国家、省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被誉为“黄金之渠”。
2014年以来,为有效缓解胶东地区因连续干旱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引黄济青工程连续5年实施应急抗旱调水,累计引水43.26亿立方米(其中调引黄河水19.1亿立方米、长江水24.16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4.07%,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支撑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1.5%,有力保障了胶东四市基本用水需求。
管好工程送好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水30年来,引黄济青工程坚持以“管好工程送好水”为己任,秉持“科学发展,调水为民”的理念,从单一供水逐步发展到着力构建“四方连通、全省一体、双路引江、多口引黄、省内水源调剂”的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全方位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胶东乃至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努力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供水效益显著,累计为胶东四市配水62.48亿立方米,已成为青岛市最主要供水工程,保障了沿线城市尤其是青岛市的用水安全,优化了投资环境,极大促进了供水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至2018年累计向青岛供水23.64亿立方米,供水历史最高年份2016年,当年供水量4.74亿立方米,占青岛市区用水总量的90%以上,保障了青岛市的用水安全,优化了投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在保障青岛等城市供水的同时,还解决了历史上广北、寿北、潍北等高氟区75万人饮水困难,并承担了为工程沿线输送农业灌溉用水任务,工程调度运行中自然水量的渗透,有利促进了沿线地下水回补和地下水生态的改善。据统计,30年来累计为博兴县和工程沿线提供农业用水16.74亿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33.3万亩,增产粮食约7亿多公斤。工程调度运行中自然水量的渗透,一方面回补地下,抬高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补给量超1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渗水压制了咸水的入侵,改善了地下水生态,改良了渠道两侧的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尤其昌邑、寒亭、寿光等北部沿海咸水地区受益明显。其中,寿光市改善粮食种植面积40万亩。
——技术输出效益显著,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开拓对外输出业务,先后为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新疆引额济克、引额济乌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台儿庄、万年闸、二级坝三座泵站工程提供技术援助服务,把工程管理、调度运行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输出到了全国新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
水网调配大体系,助力经济保发展
在山东水网体系构建中,山东调水部门围绕创建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的目标要求,高度重视引黄济青工程管理的安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工程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通过创造性地提出了独具引黄济青特色的“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泵站“标准化”体系建设 、“管养分离”体制改革,突出抓好了工程管护。
——在及时对工程设施和设备进行维修改造的同时,针对工程设施设备老化、输水效率降低的实际,实施了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和全线自动化调度系统建设,突出抓好了工程维护改造。
——坚持依法管水、照章办事的原则,制定完善50多项制度办法,推进管理立法,通过施行《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并将工程纳入“河长制”管理范畴,形成了覆盖广泛、较为严密的制度管理体系,突出抓好了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我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战略,胶东地区对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省调水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略,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发挥承担全省调水工程、骨干水网、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维护职能,全力参与构建“四方连通、全省一体、双路引江、多口引黄、省内水源调剂”的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让这项“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效益,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撰稿:张璐
责编:山东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