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转载自《中国水利报》2014 年6月26日第006版,作者:李可可
芍陂是春秋楚庄王时期(公元前 613 年—前 590 年),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正是这一工程,使我们看到:一代名相孙叔敖,竟然同时也是一位水利天才。
《淮南子·人间训》记:“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在担任楚令尹之前,孙叔敖就“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兴建了一项引水灌溉工程,史称期思雩娄灌区。该工程应为引今淮河支流白露河、灌河,灌溉下游的平原地区,工程和灌区应是位于今河南淮滨、固始、商城一带。期思雩娄灌区的兴建,展示了孙叔敖的工程才能,引起了庄王的注意,并为他进入朝廷从政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日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芍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孙叔敖应是在庄王十年至十二年之间,开始担任楚国令尹。之后,庄王十六年(公元前 592 年),他又主持了一项大的工程:筑沂城。据《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孙叔敖主持修筑沂城时,“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糇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他综合制定了施工规划,准确计算并合理分配了工程量,准备了充足的物资、粮食,配备各类施工及管理人员,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一项浩大的筑城任务。可见,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人中如此擅长大型土木水利工程、擅长工程施工规划与管理者,更无他人。
在担任令尹期间,孙叔敖完成了芍陂工程的兴建。除此之外,他一生中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后世文献记载他在长江支流沮漳水的一支沮水上兴修水利工程,在江陵附近修筑了一个大型的平原水库“海子”。汉代《楚相孙叔敖碑》中更是高度赞赏孙叔敖在水利事业上的开创性成就:“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陂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春秋时期, 楚国境内云梦大泽,占有广阔的湖泊、湿地,这里洪涝频繁,土地卑湿,鲜有开发利用,孙叔敖则通过疏导河流、筑堤防水、蓄水排涝相结合的办法,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达到“收九泽之利” 的目的。说他是堤防、堤垸修筑的鼻祖,并不为过。孙叔敖无疑是一位天才的水利工程师,极具才干。当时,楚国东扩,急需保边安民,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楚国东境,淮河以南今寿春一带,是非常适合粮食生产的地区,这里的农业生产, 对于国家百姓的生活与军粮的供应,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他利用这里天然的洼地,筑堤蓄水, 开渠引水,自流灌溉,并引导百姓开发稻田。芍陂一经兴建,便使楚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家富人喜,优赡乐业丰年蕃庶”的景象。同时,边防的加强,也使楚国跃为各诸侯国中的军事强国。除了非凡的水利才干,孙叔敖更以他的贤能闻名古今。他为官清廉,重视民生,以卑下之心态行高位之政事,三上三下却无怨无悔。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列为“循吏”第一人,称他任职期间“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我国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具有杰出的水利才干,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轼、苏辙,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及清代康熙皇帝等等。究其原因,概凡心系天下者莫不心系国计民生, 而国计民生断然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因此,伟人名人关注水利,甚至擅长水利者,较为常见。“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管子》),而水害是五害之首。我国古代,国家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与内容,就是公共水利工程的建设。因为古代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生产与活动离不开公共水利事业。统一与和平盛世,自然需要完美的水利设施担当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在战乱分裂的时期,更需要公共水利工程为经济军事提供安全保障。孙叔敖所在的春秋时期正是如此。时代的需要使他能将水利工程建设才干与治理国家的才能完美结合在一起,付诸实践,并获得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