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转载
简介
长江从世界屋脊一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年入海水量近10,000亿立方米,总落差5800多米,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8亿千瓦。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全面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长江,展开了大规模的勘测、规划、科研和论证工作。通过全面规划和反复论证认为:三峡水利枢纽是综合治理与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长江自奉节至宜昌近200公里的江段,穿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三段大峡谷,长江三峡为该三段大峡谷的总称。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38公里),江谷开阔,花岗岩岩基坚硬、完整,并可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近5000亿立方米。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勘测、规划、论证、审定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特选址于该地一三斗坪。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重力坝段和电站底部。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9亿度。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
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约10,260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约293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2715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约28.1吨。准备期2年,主体工程总工期15年,第9年开始启用永久通航建筑物和第一批机组发电。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动迁113.18万人。按1993年物价水平计算,静态总投资954.6亿元,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移民安置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
三峡工程设计实施
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始于本世纪初。40 年代曾进行过初步的勘察和规划研究工作,大规模的规划、勘察、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不断,迄今已逾40年。因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涉及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等专业范围广,除承担勘察、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国内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设备制造部门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工程的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过全国范围的专家论证和审议。1986 年- 1989年的工程重新论证,包括了全国各行各业412位专家,历时近三年。自40年代起,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瑞典、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瑞士、德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大批专家也曾参与工程的研究和咨询工作。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主体工程设计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重要单项工程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等五个阶段。枢纽工程设计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承担,部分专业项目委托有关的专业设计院负责。
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89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组织全面审查后,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于1992年4月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同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组织审查,于1993年7月正式批准。重要工程单项技术设计共8项,即:大坝、水电站厂房、永久船闸、垂直升船机、二期上游围堰、大坝安全监测、变动回水区港口及航道整治(含坝下游河道下切影响及对策研究)。
截止 1995年5月,除最后一项外,其余7项重要工程单项技术设计已全部完成。单项工程技术设计的审查工作,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主持,聘请国内157位著名专家,组成8个专家组分别进行审查,至1995年末,已基本结束。招标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根据工程进展逐步展开,至1995年底,完成的主要招标设计项目共79项,提交的施工详图计8800余张。
长江三峡工程效益
长江三峡工程,是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宏伟工程。
(1)防洪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工农业精华地区。但地面普遍低于洪水6-17米,全靠总长33,000多公里的堤防保护。长江处古洪灾频繁到约10年一次,每秒最大洪水量达110000立方米,而荆江至武汉段的每秒行洪能力60,000 - 70,000立方米。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历史将证明:长江三峡工程,是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守护“神”!
(2)发电
三峡建坝后,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以至三峡和葛洲坝年均总发电量将达1050亿度。若每度电价0.1元,则年度创现值105亿元;若每度电创产值5元则每年可为国家增创产值5250亿元;若人均年创产值1万元,则可安置525万人就业。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约在1000公里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电网联网后,既可与全国的火、水、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
(3)航运
660公里的宜—渝江段落差120米,有滩险139处,单航段46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25处,年单向航运能力不足1000万吨。三峡建坝后,将淹没所有滩险、单航段和牵引段,航道将平均扩宽至1100米, 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航运成本可降低37%,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5000万吨。所以,横贯中华东、西大地黄金水道的形成,对发展和繁荣长江两岸至沿海地区经济,必将起如虎添翼的效应!
(4)养殖
三峡建坝后,库区将形成1150平方公里的水面。除航道外,仍有近700平方公里水面,流速变缓、水质变清变肥、表水层转暖,是虾、贝、鱼、鹅、鸭、鳖等庞大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因此,三峡水库形成后,必将是推动库区两岸农、林、牧、渔、工、商、科、旅、贸等全面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5)旅游
三峡建坝后,坝前水位抬高110米。回水壅至海拔高1000余米的山脉的瞿塘峡和巫峡江段,水位仅分别拾高38-46米。除屈原祠、张飞庙和少数石刻需上迁外,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旧。随之水陆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增添如大足石刻、高岚、小三峡、神农架、溶洞群、神农溪、格子河石林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再加之两座现代奇观一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到那时,布满宜昌至重庆沿江两岸的仙境画廊与现代科技奇葩交相辉映,必将陶醉五湖四海的旅游宾客!
(6)保护生态
可以没有电, 但不能没有水。三峡建坝后,库区的气温将夏降、冬升各约2 C,更有利于桐、药、桔、栗、桑、茶等喜温作物生长。珍稀植物大多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上,淹没区珍稀动物分布极少,中华鲟、大鲵和江豚的生息繁衍均无影响。中下游洪灾得到控制,有利于消灭叮螺和杜绝血吸虫病及各种瘟疫的流行。三峡建坝后,水受大坝调节,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大,但不影响中下游沿岸地区自行排水,潜水位也不会变化,更不会加剧土壤沼泽化和潜育化。三峡大坝每年十月因蓄水而下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下泄流量仍将大于上海地区降盐度所需流量。在咸潮入浸严重的枯水期,下泄流量仍将大于建坝前流量,对冲淡咸潮和降低盐度的效果更显著。三峡建坝后,河口的盐渍土仍将继续向脱盐方向好转,水体营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重庆市区高程均在210米以上,三峡建坝后,百年或千年一遇洪水位,将不超过朝天门码头的200 米高程;即使不考虑重庆以上江段100年内建水库拦沙和调节洪水等有利因素,重庆不但不受洪水和泥沙威胁,而且将有利于改善港口条件。三峡水库为河道型,首、尾落差120米,长江每立方米水的含泥沙量,是黄河水同单位含沙量的1/30。三峡建坝后,采用“蓄清排浑”即“静水通航、动水拉沙”并辅以“机械清淤”措施,水库运行100年后,仍将保留92%的调节库容。库区两岸有22个可能失稳滑坡体,总量3.8亿立方米,即使全部滑入水库,也仅占9%0的库容。大坝建在沿长江约110公里、横跨长江约70公里的花岗岩地壳上,并按VI度抗震烈度设防,不论天然地震还是水库诱发地震,其烈度均不超过VI度,均不危及大坝安全和水库寿命。因此,长江三峡工程,是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和平“卫士”!
(7)净化环境
三峡建坝后,年均发电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电代替,需建14座13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和3座年产超1500万吨的煤矿,以及修建(相当于秦皇 岛到大同)800公里的供煤铁路复线,成年累月、日经继夜地运煤,还要占用大量的耕地。三峡水电站比同等电量的火电站,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砘、一氧化碳1万吨以及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所以,长江三峡工程,是无法比拟的人类环境之“净化器”!
(8)开发性移民
从1985年至1993年,累计投资移民(含试点)经费12亿元,先后建设、改造水平梯田和低产田超21万亩,为城镇搬迁建楼、舍、涵、桥、道路和供水工程近1500项,安置移民近3万人,迁厂建厂近100家,取得了可喜的移民安居乐业和镇厂搬迁及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受库区人民欢迎。因此,移民工作正伴随着工程进度而相继展开。经验证明,只要对移民迁居的生产和生活安置做到“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因地制宜、科学开发、负责到底”,则开发性移民方针必是指导双文明建设,率领百万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库区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给库区两岸人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经济腾飞之良机!
(9)南水北调
长江,年入海水量为黄河的23倍。2000年后,长江流域耗水总量约为2100亿立方米,并可回收半数以上,而华北水荒已众所周知。北京在70年代曾发生多次水危机,1981 年因缺水而电厂停产,使工业损失近20亿元,自来水难上高楼屡见不鲜,但高级宾馆、饭店等如雨后春笋。为缓解日益加剧的水危机,只好改灌溉为主的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为北城区供水。2000 年后,平顶山、郑州、焦作、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市,年度缺水近400亿立方米,而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调水源关丹江口大坝,加高近175米后,也只能调水230亿立方米。其出路何在?在长江三峡!三峡建坝后,利用每天零点至凌晨外送电负荷锐减之特点,从回水区支流的兴山县香溪河,将三峡水库之水再提升十数米,穿越神农架,引至丹江口水库,便可汇入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总干渠,流经河南、河北直至北京的玉渊潭,即解沿途各市及首都北京(乃至天津)的水荒之危。因此,兴建长江三峡工程不仅能解我国北方水荒之危,并对缓解在北煤南运中争交通、挤投资、占耕地、恶化生态、污染环境等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0)供水灌溉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6. 5%,其耕地却占全国40%。过去内河航运发达的沙颖河、大清河、子牙河等,现已多年难见帆影。驰名中外的白洋淀,已数度干涸。因此,出现了污水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土壤和人民健康造成威胁。又如1979年,滏阳河枯竭,1992年,黄河也几乎断流。为抗旱救灾保灌溉,曾不惜以杯水车薪的代价,开采有限的地下水,但均未挽回城市供水危机和工农业损失严重的惨痛局面。特别是近几十年华北城乡工、衣、商、科、旅、贸迅速发展,人口急增,使粮棉重要产区的黄、淮、海平原,每年缺水近700亿立方米。要解黄、淮、海平原燃眉之急,出路何在?仍在长江三峡!所以,只需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总干渠“满负荷”运行,即可让滚滚长江之水,源源不断地浇灌久旱的北方大地,使中华沃野更加生机盎然,民族更焕发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