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转载自《中国水利报》2002年03 月30日第005 版,作者:范成泰
运河和长城是我国闻名于世的古代两项伟大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创举,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后期。长城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屹立在祖国的北方;纵贯我国东部平原的南北大运河,如今仍熠熠生辉,焕发着她的青春。隋炀帝开凿运河,世人都知晓,然而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邗沟(今淮扬运河),比隋炀帝所凿的运河要早1200年,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春秋战国中,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占据太湖水网地区的吴国,善于水上运兵,在打败楚、越之后,北进中原争当霸主。吴王夫差于前486年开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间最早的水上通道。据《史记·夏本纪》记述我国古代从长江到黄河之间的水运只有“ 均江海,通淮、泗”和“ 浮于淮、泗 ,通于河”。即沿江入海,再进淮河、泗水到达黄河。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东西走向,长江与淮河的大支流虽多呈南北向,由于分水岭的阻隔,没有南北向的通道。另据《水经·淮水注》,邗沟(中渎水)所行经的路线是,北出广陵,过陆泽、武广二湖之间,入樊良湖(今高邮湖部分湖区),再向东北至博芝 、射阳二湖,再向西北至今淮安市的楚州城北入淮,邗沟的入淮口古称末口。邗沟的开挖,实际上是凿渠穿沟,巧妙地串联了诸湖泊,构成了江淮之间的水上通道。邗沟建成后,吴国军船经长江、邗沟、淮河、泗水、沂水进入齐国境,于前486年在艾陵(今山东省莱芜东北)大败齐军。于前482年又开挖了沟通泗水与济水的菏水,再由菏入济,到达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南),会盟诸侯,与晋定公争霸。东汉建安年间,徐州典校尉陈登, 因河道曲折、且又淤阻,开通津湖与白马湖间的“ 邗沟西道”,向北仍经末口入淮。因邗沟水位高于淮河,春秋时在汇合处筑平水堰,因位于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又名北神堰。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年)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据《隋书· 炀帝上》,“大业元年发淮南诸州丁夫十余万,开邗沟”。隋开的邗沟,实际上是整治了邗沟西道。北宋天禧中,筑高邮以北漕河(注:即邗沟)隔堤二百里,使河湖分开,便利船行拉纤,避开了航湖的风浪之险。黄河侵泗夺淮以后,受黄河的影响,淮水常决于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侵袭淮扬运河(古邗沟)及沿线诸湖泊,至明代开挖宝应县城南的怀角楼至界首和高邮河堤内运道各四十里,以避航湖之险。据《江苏县志集成·宝应县下》,邗沟经历了“ 十三变”逐渐形成今日淮扬运河的基本河线。
邗沟开凿之初,用于军事,以后逐渐上升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隋唐以后,成为保障朝廷供给的生命线。据《宋史·食货志》记述,每年从江南、淮南、两浙、湖广路租籴,“ 于真、扬、楚、泗州置仓受纳,分调舟船,溯流入汴,以达京师”的米,达“ 六百万石”,都必经邗沟入淮,再“ 溯流入汴”。明清两代,邗沟的漕运地位更显重要,“ 清时海禁未开,又是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每当运粮季节,有一万二千艘漕船,十二万漕军,“ 帆樯衔尾, 绵亘数省”,清康熙皇帝曾将“ 三藩、河务、漕运”“ 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两千多年来,邗沟是一条关系国计民生的最繁忙的运道。新中国建立以后,京杭运河苏北段经过两期较大规模的治理,结合淮河根治,实现了梯级开发,从长江边到微山湖近400千米长的运河,共分九个梯级,在古邗沟范围地段建成了江都和淮安两个梯级水利工程枢纽。邗沟(淮扬运河),今天已不仅仅是分担津浦铁路北煤南运等繁忙运输任务的水上运输大动脉,它集流域防洪、排涝、灌溉、调水、航运、城乡供水等综合效益于一身,是苏北区域经济的命脉所系。江苏自20世纪60年代实施江水北调工程以来,它是调水干线的起始地段,是主干线,也是我国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干线。古老的邗沟,青春永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